|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杜集区风俗民情

杜集区风俗民情

关键词:杜集区风俗民情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淮北市杜集区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uaibe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42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民俗方言

当地俗话:“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杜集区地处萧、濉两县结合部,兼有萧南濉北的风俗民情,且互相杂糅产生变异。建区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原有风俗中违背科学、封建迷信、陈腐保守的部分逐渐被革除。且杜集区地接市区,现代城市的文明不断濡染区民,当地民俗社风也逐步趋于科学、文明、健康、向上。

民 俗

一、岁时节日

[传统节目]

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杜集区旧俗,过春节称“过年”,“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入腊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月初八日用小米、花生、粉条、豆腐、馓子、白菜等熬制“腊八粥”,现小米已改为大米,“腊八粥”抹在果树上盼望来年果子结得像小米饭那样稠,此俗延传至今。二十三日打糖祭灶,送“灶老爷”上天,乞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七、八日家家蒸馍,而且蒸得“吃出正月”、“吃过二月二”,此弊俗已革除。除夕贴春联,打扫卫生良俗依旧,但不再设香案、敬天地神,放“拦门棍”。随着电视的普及,几乎家家吃了团圆饭之后,即匆匆围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给孩子压岁钱。零时整,家家燃放鞭炮迎接新春,预祝来年一年好运。近市区的城镇居民,也有一些家庭在饭店酒楼预先订桌,除夕夜全家人在饭店团圆看节目。

正月初一,到长辈、邻居、亲戚家拜年风习依旧,但不再跪揖,所带礼品也渐趋时尚、高档、有益健康,相互问候多是工作、学习、就业、收入、身体状况等。拜年大多在初七之前依亲戚的远近和重要程度安排顺序,因为“拜年拜到初七八,扯着胳膊往外拉”一一家里没菜了。现在虽招待不成问题,但初七各机关都开始上班,农村生活节奏加快,没有了拜年的时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灯节,家家忙着揉面蒸灯,灯数多少不等,另蒸“钱龙”、“仓龙”两条龙灯,盼望二龙“驮钱驮粮”。家有老人去世不到三年的,余哀未尽不蒸灯,每户近邻给送去几个。面灯上锅前在侧面捏出记号代表月份,一个记号代表正月,两个记号代表二月,出锅后,哪个灯里水多,就认为哪个月份雨量大;点燃后,哪个灯亮火旺,就认为哪个月运气好。灯点亮后,“照照眼,不害眼”。每个屋里都放一盏,各个角落都照一照,“墙角旮旯都照到,不生蝎子虫子”。面灯点过后就可以吃,两条“龙灯”只能等“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吃。

儿童在元宵节极为活跃,挑灯笼,放花筒,玩式繁多。近十几年来,儿童的灯笼已由篾扎纸糊变为塑壳灯笼,形状或鲤鱼、或动物、或水果,千姿百态。灯笼内也不用蜡烛,而是装上灯泡,杆上装有电池、开关,既安全又不怕风吹。燃放各式各样的“花筒”、“起花子”,如“蝴蝶花”、“小蜜蜂”、“云雀”、“十珠连环”、“一步登天”、“蛟龙出海”等,五彩缤纷,奇艳无比。

近市村镇,有不少人或骑摩托,或搭出租车到市里,看市政府安排燃放的礼花焰火。

元宵节这天,出嫁女子不在娘家看灯,说是“看了娘家的灯,死她老公公”,意在约束出嫁女子与婆家人元宵同乐。元宵节的食物,农村多“包角子”,即擀成圆面片包上干菜,做成半月形的食物,趁蒸灯时蒸好食用。近年城乡也有不少人买来汤圆煮食。

归宁日 农历正月十六日,是娘家接出嫁闺女的日子。“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接妮子。有车的,用车拉,没有车的,用驴夹”。现虽无人照办,但青年男女结婚还热衷这个“好日子”。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因近惊蛰节故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旧俗,农村家家一大早就在自家院子内、外用草木灰围成螺旋形,称“围仓”,中间挖小坑埋进粮食,认为围得越大家里粮食越多。早晨不吃面饭,吃炸开的玉米花、糖豆,元宵节剩的面灯切片煮食,称“喝灯汤”,吃“龙”,吃春节时留下的“大馒头”,一天都不做活,“二月二,不干活,撅着腚,啃大馍”。

出嫁女子不在娘家过二月二,说是“吃了娘家的花,死老婆婆啪嗒”。

以上旧习现已无存,这时农村已开始忙春耕,而且,“过了二月二,百虫出蛰”,农作物和果树要开始防治病虫害了。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不定。杜集区有关清明的习俗多与寒食节有关,插柳源自为春秋时晋臣介子推招魂,吃提前煮熟的鸡蛋、不动烟火源于介子推自焚于绵山之忌,为已故亲人扫墓焚化冥纸与介子推忌日的祭奠活动有一定联系。清明节前几天,人们忙着添坟烧纸,“早清明,晚十一”。现在依然有人头天傍晚就在屋檐下插上新柳,目的不在为谁招魂,而是为给庭院住房增添春色,不插柳的不热爱生活,“清明不插柳,死了变个大黄狗”。机关、部队、学校都在这一天为烈士扫墓献花圈,或举行其他悼念缅怀活动,寄托人们的哀思。

端午节(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战国时楚大夫屈原于这天自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免鱼虾吞吃屈原的遗体,就包了粽子投到江中,后来由投粽子变成食粽子,延传至今。端午节家家房檐下要插上二株艾,“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插艾为祛病驱邪,保佑一家平安。近年,本地人已不满足单吃粽子,而是买肉买菜大吃一顿,作为午收后的庆祝。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中间月份的中间一天,故称“中秋”,是中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摆上西瓜、石榴等水果,喝圆月酒,吃月饼。相传,元朝末年汉人组织暴动推翻元人的残暴统治,送月饼就是当时的秘密联络方式,贴在月饼下边的薄薄方纸当年是写暴动计划的:“八月十五杀鞑子”。中秋送月饼、吃月饼由此沿传。

十月一 鬼节。该日前,为已故老人焚送寒衣或烧冥纸。

[法定节日]

元旦 公历元月一日。此日全国放假1天,机关单位挂宫灯彩灯,张贴标语庆祝。农民买肉买酒享受,以示“过阳历年”。

国际妇女节 公历3月8日。女职工放假半天或搞登山、娱乐活动庆祝。

国际劳动节 公历5月1日。全国放假1天,2000年后为减少职工劳动日、推动旅游业发展,改为长假7天。机关单位和企业挂彩灯,插彩旗,张贴标语,举行活动庆祝。

国际儿童节 公历6月1日。小学和幼儿园放假1天并结彩庆祝。

建党节 公历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生日,机关单位的党员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庆祝,党委为新党员举行入党仪式。

建军节 公历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部队及地方武装部门举行庆祝活动。

教师节 自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规定为教师节,学校放假l天,开会表彰优秀教育工作者。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全国张灯结彩庆祝,放假2天,近年延长至7天。农民改善伙食表示庆祝。

法定新节日因具有特殊意义,城乡青年男女挑选某节日办理婚事者渐多,如元旦、国庆节、五一节、五四节等。

[外来节日]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渐多,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渐渐传到中国并被接受。

情人节 公历2月14日。前一天未婚男子为女友买玫瑰花、巧克力、果冻等表达爱意,并在这一天约会、游玩。

母亲节 公历6月份第2个星期日。子女为母亲买衣服、食品或其他礼物表示孝心,母亲和子女会餐一顿。

圣诞节 公历12月25日是耶酥降生日,故称“圣诞节”,节前一天晚上称‘‘平安夜”。基督教、天主教组织装扮“圣诞老人”、“圣诞树”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城镇非宗教信徒也有人通过各种方式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有些城镇青年到市里唱跳“狂欢”。

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无论什么节日都是美食节。

二、礼仪民俗

诞生 随着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婴儿已全部在医院出生。婴儿出生后,不再穿“土裤子”。产妇在“月子里”忌到别人家的旧习农村尚有。孩子出生6天,父亲带上染红的鸡蛋、书本(示生男)或花(示生女)到外婆家报喜,外婆家把红鸡蛋分送近房并约定时间(孩子出生的第九或十二天、十六天)到婴儿家贺喜,称“送粥米”。所带礼物一为鸡蛋红糖米面等产妇补品,一为婴儿衣裤小车手镯项圈等。婴儿家备办筵席招待贺喜的亲友,奶奶或妈妈抱出孩子让外婆家“看看”,舅父舅妈掏“见面礼”。

婴儿满月,舅舅来接,称“接挪窝”。婴儿头盖红布,持桃条儿“避邪气”,鼻梁上抹一点黑,称“打狗”;在外婆家住3日后,孩子爸爸来接回,仍旧红布桃条,鼻子上抹一道白,“黑狗来白狗走,小孩活到九十九”。孩子的奶奶出家门远迎,说是“大大接,奶奶迎,孩子活到一百还挂零”。

婴儿满月,拍照留作纪念。

婚嫁 当今社会,婚嫁习俗新老并存,形式多样。

(一)确定婚姻关系。大多数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确定婚姻关系,称为“自谈”。少数青年通过亲戚、同学、同事或朋友介绍对象,约定“见面儿”,以后自由相处,介绍人不再参与。个别青年到市里婚姻介绍所登记挂号,由婚姻介绍所斟酌搭配介绍,极少数通过报刊杂志电台“征婚”。在确定婚姻关系前后,男女青年一般会带上对象让父母看看,征求父母的意见。

(二)登记。举行结婚仪式前几个月,青年男女一般会进行婚前身体检查,再持有关证件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登记领证后法律即承认为合法夫妻,在农村,登记这天由男方请双方父母、哥嫂等聚餐,登记后,男方仍然要给女方置办衣服饰物,给一部分钱作为“彩礼”,然后双方商定结婚的日子。

(三)举行仪式。举行婚礼的样式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者,选择出外旅游“度蜜月”,也有单位或政府部分在特定节日组织举行“集体婚礼”,家住城镇的工作人员或其子女结婚,一般在饭店酒楼宴会厅举行简短仪式,设宴招待前来“喝喜酒”的亲朋、同事、同学等。农村青年结婚因袭旧俗在家举行,礼仪废除“过轿”、“蒙脸红”、“哭嫁”、“添胭粉”、“分大小”等旧习,一般由男方派轿车接新娘,新娘不穿红而穿白色或淡红婚纱,男方选未婚少女二人接新娘,新娘挑女友二人为伴,到新郎家去,举行简单仪式,新郎新娘并肩站立,向父母亲友鞠躬,入洞房,同学、老表闹洞房,仪式即告完毕。整个过程除喇叭奏乐外还要录像,并刻制光盘以留纪念。仪式举行后,“办大席”招待亲友,新郎新娘敬酒。

(四)回门(认亲)。结婚后,原旧习于次年正月初四新娘到娘家“回门”、新郎首次去岳父家“认亲”,现已改为结婚第二天。是日,新郎新娘带上丰厚的礼物(鸡、鱼、酒等)到女家,女家盛宴待“客”并请人“陪客”,岳父岳母给新郎“见面礼”。新郎新娘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早回,“回得晚了瞎老婆婆的眼”。

结婚第三日,农村仍有个别让新郎新娘到坟地给已故长辈“烧喜纸”。

过生日 中年以上人群无过生日的习惯和要求,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男女乐此不疲,儿童仿效,父母也乐于为婴幼儿过生日。是日前,邀请要好同事、同学、朋友,当日,来人带生日蛋糕或其他礼品祝贺,围坐后点燃彩色蜡烛(蜡烛支数为年龄数)遍插蛋糕上,同学朋友同唱“生日歌”祝贺,吹蜡烛,分食蛋糕,然后设宴招待来人,酒足饭饱后唱歌跳舞,尽欢而散。

过生日有的在酒店举行,有的在家举行。

贺喜 本人或子女考中大学、参军、升职等喜事,向同学朋友报喜,在约定时间,同学朋友或父母的同事、战友、朋友前来道贺。来人带数量不等的礼金或礼物以表心意,事主设酒宴招待。

此风有蔓延之势,亦有少数人依此方式敛财。

三、丧葬礼俗

本区旧式丧葬仪式远较婚式繁琐,礼仪亦远较婚式复杂,稍不谨慎极易引发亲友矛盾。现旧习虽大部分革除,在农村仍有部分沿习,以致机关、城镇与农村各种礼俗共存。

机关工作人员去世大部分在医院,原工作单位及其亲属作短期准备后,遗体即移送殡仪馆,单位和遗属共同商定在近两三天内的具体火化时间,然后分头通知亲戚及死者生前故旧。届时,亲友故旧来市殡仪馆,死者亲属戴黑纱,吊唁者挂白花,逝者卧于鲜花丛中的玻璃棺内,奏哀乐,原单位代表简介死者生平事迹,死者子女向吊唁者致谢,吊唁者陆续与死者遗体告别,然后进行遗体火化。

来吊唁的单位送花圈挽幛及一定慰问礼金,个人只送礼金,死者家属不必安排酒饭招待客人。

尸体火化后,骨灰装进骨灰盒,盒呈长方体,雕以花纹,可嵌照片,质地有木、石、汉白玉等不同,价格三五百元乃至数千元不等。骨灰盒一般存于殡仪馆专用大厅,若干时日后,亲属再将其移送公墓安葬或送祖籍安葬。

城镇居民去世,除住楼房二层以上者,一般在家中停尸,死者身盖被子并以白纸蒙面,设供桌,上列酒肉果品,燃白烛,并通知亲友。次日,死者亲属及部分亲戚跟随灵车送遗体火化,不作遗体告别。尸体火化后,其子女领回骨灰盒重在家中设位祭奠至第三日。三日后,有的送公墓安葬,近山者亦有在山上觅地安葬。

丧葬期间,死者子女晚辈有穿白鞋的,也有戴“孝”字黑纱的。吊唁者送花圈、礼金,事主小规模地招待来客。

农村居民去世,仍沿袭旧俗。老人临终前一刻,由子女将床榻移于正屋当门,老人“寿终正寝”后,举家痛哭。接着,为死者盖“蒙脸纸”,床头放一专供烧纸的“老盆”,各门均贴一张白纸。视儿子个数砍几根二尺长柳棍,糊上白纸穗,侧立床头下,称为“哀棍”,糊一小幡插于大门前,称“招魂幡”,派人通知亲戚,称为“报丧”。

死者的儿子称“孝子”,头戴白色大“孝帽”,帽边两耳部位各附一小团棉花,身穿白色“孝氅”,腰扎麻绳,足穿全白鞋,按长幼依次跪于灵前“守灵”。

死者女儿、媳妇白面巾顶头,穿大白褂、白鞋。待有人吊唁时,按男女不同分别由孝子或孝女、孝媳陪哭。

孝子不准出“棺屋”,整个丧仪过程由孝子请村中年长或有办理经验者代为操持,称为“老执”。

次日称为“正客”,亲友大都在这日来吊唁,所带东西为礼金、花圈、冥币草纸之类,女儿、外甥及女性死者的娘家人等近亲往往还要送猪头三牲礼盒、幛子、镜框等。死者后辈均戴孝,孝帽大小、孝巾宽窄因亲戚远近而异,尸体火化也在这日举行,孝子领回骨灰盒后仍送“棺屋”,置小方桌上供祭奠。

第三日出殡。杜集区农村仍有将骨灰盒装入木棺土葬的,也有以砖石水泥预砌墓室将骨灰盒置于墓室的,先进的村建有骨灰堂,供村民安放骨灰。

早饭后,将棺材或置放骨灰盒的方桌抬出棺屋,按亲疏远近哭拜称“路祭”,棺木启动称“发韧”。然后,摔碎“老盆”,子女亲戚扎送的纸幡、纸洋楼、电视机、洗衣机、轿车等由人扛着前头开路,也有扎纸马、纸牛、纸人者,其他多为花圈、“摇钱树”之类,次接喇叭队伍,后边长子孙扛招魂幡,孝子由“老执”弓|领并指挥棺木或行或止,棺后跟着孝女、孝媳及其他亲属,看热闹的夹道跟随,浩浩荡荡前行。

到了墓地,仍按“路祭”方式进行“陵祭”,棺木下地后,置“阴阳瓶”,砖瓦弓箭,上覆芦席,草草掩埋。同时,焚烧纸人纸马花圈,孝子一一叩谢亲友。葬后三日,孝子来将坟筑好,称为“圆坟”,以后每隔七天来烧纸一一次,满“七七”止。

家中死了老人,三年内不贴红春联。

四、生活民俗

衣食住行

(一)衣帽鞋袜 本区人男性衣色较为单调,现仍以蓝白灰为主,女性衣色比较活跃,因爱好不同而五彩缤纷。男性衣式原以中山装、青年装为主,现主流为西装、茄克衫,夏季穿短袖衬衫;女性衣式繁多,下身以短裙为主,冬季穿各式外套,夏季穿露颈露肩低胸上衣。本区人衣服质地原是细棉布,后争穿化学纤维织品,如的确凉、涤纶等。近年来崇尚全棉织品,毛料、羽绒、真丝等天然织物。建区前,男女服装多属自家裁剪缝纫,或送裁缝铺缝做,现已全靠购买成衣。经济条件优越者,购衣讲究品牌,当地人的品牌有罗蒙、梦特娇、衫衫、雅戈尔、雅鹿、恒源祥等10余种。

本区男女极少有人戴帽子,冬季女性常用连衣帽防寒。女性穿各式高跟鞋,男性以黑、绛色皮鞋为主,冬季穿保暖鞋,老年人仍有人穿芦花编织的“毛窝”。

(二)饮食 本区人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日出后开始做早餐,正午做午餐,日落后做晚餐。本地为杂粮区,主食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豌豆、山芋等做成,建区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主要食用小麦、大米,偶然夹带一点杂粮“怀旧”或“改改口味”。本地人喜吃面食,如馒头、烙馍、菜饸、锅饼、油厚饼、大卷、窝头等,馍饭一起出的有饺子、面条、咸淡饼子等。赶集上店喜欢吃壮馍、烧饼、包子、糖糕、油条等。喜吃的蔬菜有辣椒、黄瓜、豆角、茄子、豆芽,儿童多不喜吃芹菜、香菜(芫荽);喜吃的加工菜类有粉丝、豆腐、豆瓣、酱等;荤菜类喜吃猪肉,年节必备;喜吃鸡、鱼以图吉利有余。“来客不买菜,鸡(急)等着”。赶集时喜吃“烧饼夹狗肉”,喜吃驴肉,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吃了驴板肠,忘了爹和娘”;喜吃禽类,“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饮酒喜饮濉溪大曲(今为淮北市口子系列酒)和萧县大曲(今为萧县岱河系列酒)。本区人好客,来人后极力劝饮,必使客人“接潮(带酒意)”方满足。近年,待客除白酒外还用各种啤酒。如有婚丧事或小孩“送粥米”、女婿“认亲”,当地人待客的最高档次为“三八席”,即八冷盘、八炒菜、八大碗烧菜。

(三)住房 建区前,本区绝大多数居民住房为土墙草顶起脊式,人口多的家庭有东西南北屋“四合院”,后渐次有人用砖在檐下砌三行,称“砖封檐”,再后来自制水泥瓦建土墙瓦顶房。建区后,绝大多数住房渐改为砖混结构房屋,房顶用10厘米厚水泥板封顶的称“平房”,也有架梁起脊式,上覆泥瓦或水泥瓦。

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职工多住商品楼套房,面积60至100多平方不等;城镇居民住“独院”,房屋为平房或二层楼房,拆迁安置户往往住多层楼房;农村居民为独院,住平房、起脊房或自建二层小楼。因采煤塌陷搬迁的村庄均作统一规划,房屋高宽、道路、排水、供电统一,近年的搬迁村规划为二层新式小楼。

(四)行路 解放后至建区前,本区运送货物走亲访友由肩担手提、徒步行走、四轮牛车拉运渐改为自行车、二轮平板车;建区后,道路建设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运货送物及收种均用汽车、农用汽车、小四轮、正三轮,赶集上市多用摩托车、自行车,老年妇女骑脚蹬三轮车,走亲访友以摩托车、自行车为主,进城主要乘坐各路公交车或长途客车,“打的”(乘出租车)成了时尚。另外,以营运为主要目的的私家微型轿车渐多,如“夏利”、“奥拓”、“捷达”、“昌河”,部分私家有“富康”、“奥迪”、“桑塔纳”甚至“别克”等高档车。

五、信仰民俗

本区人历来“讲究”不少,旧的喜忌好恶尤以老年妇女知之最详又极认真。改革开放后“老一套”革除不少,但新的崇尚好恶又随之产生。

孕产 女子例假称“身上来了”,月经带称“使换布”。少妇怀孕说“有了”,“有喜”。妇女生产也称“有了”,生孩子也说“扒毛娃了”。产妇未满月不准到别人家去,怕带给人家“晦气”。

婚丧 女子出嫁后不能再喊乳名,姓氏随夫家,娘家人根据其夫姓称呼她“老张”、“老王”。

人死不说死,老年人死称为“老啦”、“不在啦”,青壮年死称为“殇啦”,幼儿死称为“丢啦”。

长幼 公公不进儿媳卧室,哥哥不准进弟媳卧室。小姨子走姐家被认为“不光彩”,说“小姨子走姐家,越走越嗲啦”。晚辈不准和长辈开玩笑,说是“不知老少辈儿”。

畜禽 驴跑进别人家认为有灾殃,“驴是鬼”,要逮住剪驴耳朵。小偷偷鸡偷狗不偷猪,“猪是黑煞神”。杀鹅要到十字路口,认为“鹅有殃”。

语言 小孩子体重增加,要说“胖了”,不说“重啦”(有病重的嫌疑);对待病人,要说“快好啦”,不能说“治不好啦”;带着鸭蛋,要说带的是“青皮”;年节时油炸食物时不能说“油飞了那么多”,蒸馒头欠了火候不能说“都不熟”,隔日的肉不能说“能不能搁坏”,饺子下锅莫说“可别煮烂了”,儿童说了会受大人斥责。打烂了东西要说“卖啦”、“岁岁(碎碎)平安”。开车前或乘车忌说“顶架”等。近年来,说话有了新的忌讳和技巧。如女孩子上厕所说“到1号”、“唱歌去”。

色彩 本区人历来崇好红色、黄色,不喜白色(认为是丧服的颜色),青年女子结婚必穿红衣红鞋,两家贴红喜联;生了孩子门檐挂红布、煮红蛋,春节贴红春联等等。住房外墙及家具多用黄色。近年来,对于白色有了新的看法和喜爱,如女子出嫁选白色婚纱,意为洁白无瑕;居室内涂白色涂料,认为清洁光亮。

数字 旧俗,人们喜欢四数而不喜八数,来客要备四个盘,饮酒常说四两酒,猜拳有“四喜”、“四季来财”,节日吃柿饼,以图“事事如意”。认为八“扒扒撒撒”;洗脸不四人同盆,“八只手”;孩子不八岁入学等。近年由于粤语“八”、“发”同音,传至内地,人们盼发家发财,对“八”十分偏爱,而不喜“四”(四死音近)。由此,对其他数字的兴趣也增浓,在车号、手机号、固定电话号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如商人企业家多用“918(就要发)”、“518(我要发)”、“998(久久发)”、“8028(发了又发)”等,有车的多选“l68(一路发)”、“0098(动动就发)”、“166(一路顺)”等,好酒的选“7829(七八两酒)”、“8209(八两零酒)”等,也有活用四的,如“l498(一试就发)”。还有个别人用“4、7”昭示另类心理,如“3747(三妻四妾)”,“00544(动动我试试)”。

六、社会杂识

旧时,本区农贸市场中各行有行规,解放以后,特别是建区以后,各种欺行霸市、“吃钩补钩”、不公平、不明朗的陈旧行规和行人的“江湖化”服务方式均已革除,如:粮行已不用木板斗、柳条斗买卖粮食,统一改为磅秤明码交易;鱼行、青菜行均由卖方自备小秤出售,不再有“行人”;十六两老秤均已改为十两标准秤等。

但是,个别商品的交易方式仍然沿习旧式,如牲畜行,还有行人在买卖方之间沟通,传递价码的方式仍然在袖筒里用手指头“打码子”,个别行人利用这种暗箱操作法“吃大佣”。

三教九流之类的规矩产生了变化,特别明显的是“丐帮”。旧时丐帮约可分为三类,一类笨丐,听任施舍;第二类为艺丐,或说或唱,凭才艺要饭。第三类为霸丐,不给钱他们就“开刀子”,刀片划在脸上,借以吓人。丐帮乞讨时也有规矩,如到理发店乞讨首先要看看店前水盆里的水,是清水的可要,浑水则表明店主的技艺是自学的,没经过师傅,不可要:艺丐不可到药铺去唱,如去了,卖药的会搬出《本草纲目》让你唱(但如果艺丐真的能唱一阵,药店主定会多给钱且酒菜招待);霸丐开刀子不可到卖瓦盆的地方,因为卖瓦盆不吃那一套:“开出的血给你盛着”。

当今,“笨丐”也不是简单讨要,而多在车站讨钱;艺丐常在大街上拉二胡,吹唢呐,或唱流行歌曲;霸丐已不存在,市面上又多了两种乞丐:其一为残疾人,街头长跪,或一叩不起,面前放一小盆,静等有人施舍;其二为体面人,也是街头长跪,面前铺一张纸,纸上写道自己是上不起学的学生或父母病情危重,等待好人们“献爱心”。

本区集市店面的广告同附近市县大略相同,如理发店门前悬挂一绺头发,住客店门前悬挂灯笼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的广告意识逐渐增强,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店面广告也逐渐现代化,近年,大多用铁方管、合金铝等材料作骨架,用灯箱布、各类板材做载体,用即时帖、喷绘等方式制作商店门头、灯箱以招徕顾客。走村串户者也不再使用“货郎鼓”、“糖锣”、“香油梆子”之类旧式工具,而使用电喇叭,预先录音,反复播放叫卖产品或收购各种东西。店面开张,用长条幅、花篮、或请来军乐队造势。

方 言

本区地处中原东部,古来属政治家、军事家角逐之地,方言带有各地的遗痕。南宋及元朝,本地方言受蒙古、女真等外族语言的影响,在发音和辞汇方面多少留下了外族语言渗入的印迹。明初,大批晋南家庭迁民来到黄淮,我区不少姓氏家族为晋南移民,使本地方言又夹杂了晋南方言的成分。清军入关后,满族语言不可避免地对本地方言施加影响,民俗从满语中吸收、搬套了某些语汇,使本区方言更显多元化。如我区方言中“毛猴子”一词,据考证原为“麻胡子”。“麻胡子”系一麻脸胡人,面目可憎且残暴凶狠,为人所惧怕,故大人常用“毛猴子(麻胡子)来了”恐吓哭闹的小儿,沿传至今。本区方言中“格拔的(ge ba di)”有很好、较好的意思,但用任何汉字组词均无“好”的意思,由此认为“格拔的”系某外族语言“好”的音译。当地农民在耕田、耙地、打场时常哼“嘹嘹”小调,传说是怀念故土的思乡曲,颇有信天游的韵味,说明晋南语言文化渗入了当地。

1958年以来,各路“煤炭大军”云集淮北,我区属煤矿高度集中的区域,南腔北调的濡染,丰富了我区方言的辞汇,影响当地语言的发音。

尽管如此,本区方言与普通话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原因而相去不远。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本区方言正逐步向普通话演变。

一、本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本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及整音不同四个方面:

声母不同:

在本区方言中,声母n不与i、ü相拼成字,当其相拼或i、ü作中介韵母时,“n”一律由舌尖前齿发声改为舌面上颚发音。如:女nǚ已、你nǐ、年nián等。


杜集区地方方言与普通话声母差异对照表

声母

例字

普通话读音

本区方言

zh

zhā

zhuó

zuó

zhāi

zǎn

zhǎn

zǎn

zhǎo

zǎo

zhēng

zēng

zhī

zhòu

zòu

zhú

ch

chà

chái

cài

chán

cán

chāo

cāo

chèn

cèn

chí

chóu

cóu

chuī

cuǐ

sh

shā

shāi

sǎi

shān

sān

shāo

sǎo

shēng

sěng

shī

shòu

sòu

shù

shuò

suǒ

b

c

chù

d

dǎo

tào

duī

zuǐ

j

jìn

jiān

qiǎn

n

nèn

lùn

r

rùn

yùn


韵母不同:

本区方言与普通话声音的另一种区别是韵母不同,其表现形式为增加1个元音,减少1个元音、改变1个元音及韵母全部改变。

1、减少1个元音。如“备、费、谋”,普通话读作“bèi、féi、móu”,方言读作“bì、fì、mú”。

2、增加1个元音。如“册、初、德、革、克”,普通话分别读作“cè、chū、dé、gé、kè”,方言则分别读作“cěi、chuǒ、děi、gěi、kěi”。

3、改变1个元音。如“麦、柏、国、血”,普通话分别读作“mài、bāi、guó、xüě”,方言则分别读作“měi、běi、guǐ、xiě”。

4、韵母全变。如“帛、佛、还、和、核、郝、科、墨、默、迫”等,普通话分别读作“bó、fó、hái、hé、hé、hǎo、ké、mò、mò、pò”,方言则读作“bēi、fú、huán、huó、hāi、ně、kuǒ、měi、měn、péi”。

5、轻声字“的、地、得”,在本区方言中分别读作“dǐ、děi、dì”。

声调不同:

本区方言与普通话最大的差异在于声调不同。

阴平,本区方言中大部分作上声:

阳平,本区方言中大部分作上声;

上声,本区方言中大部分作阳平;

去声,本区方言中大部分作去声。

整音不同:

本区方言中,还有个别字无论声母、韵母均与普通话读音不同。

摄(shè),读作niě苣;俗(sú),读作xū;特(tè),读作dēi;摘(zhāi),读作zěi;粥(zhōu),读作zǔ;蝙蝠(biānfú),读作biěhu俗(sú),读作xǖ

二、本区方言的构词方式

本区方言的构词方式及含义与普通话语法词义略有不同,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A喽B子”式,多为名词。

胳喽拜子——膝盖

咯喽崩(béng)子——脖子

喉喽系子——咽喉

额喽头子——额头

坷喽头子——坷垃

2、 “A不B的”式,多形容某种事物。

甜不索的 酸不歪的 笑不丝的

长不溜的 绿不莹的

3、“A不拉几”式,多属形容 某种事物。

病不拉几 苦不拉几 傲不拉几 憨不拉几 软不拉几

4、重叠式,多为强调某种行为。

挤巴挤巴 搓揉搓揉 团悠团悠

遛达遛达 刻模[kē mǔ]刻模

三、地方独特用语

安眼[ǎn yán]对待。前边常加“不、没法”等字。没法~了!

安生[ǎn shěng]①生活安定。如:这几十年过的算是~的日子。②安静,不生事。如这事情去了,我也能睡个~觉了。/这孩子不合规矩也不~。③否定式,不得安生,不安定心焦虑。如:这个酒晕子时刻要耍酒疯,弄得领居都不得~。

扒豁子[bǎ huǒ zī.]拆台。

摆式[baí hu]①捉弄:你想~我吗?②好好的钟叫你~毁了。③使用:不会~就甭摸。④修理:这毁了几个月的钟高低让他~转圈了..-

败乎[baì hu]①挥霍:这点儿钱不够他~的。②败坏(名誉):你~他的啥?

扳[ban]①扔:把这烂菜叶子~边去。②丢:刚买的草帽子不知~哪去了。③放:~下扫帚摸木掀。

崩崩拉拉[bèng beng Iā la]零零星星:~下几滴子雨。

不通星[bǔ tǒng xǐng]不懂道理。

埔土杠烟[bū tú gàng ǎn]尘土飞扬。

不沾弦[bǔ zhǎn xián]很差:这人净做那些~的事。

白管了[bāi guan la]:别过问了。如:这事你就~,啥都给你弄好。

不棱撅子[bǔ leng jué zi]:①以好动为年龄特征的青少年,半大的人。如:你这~知道啥。②比喻不成熟的人,如:我认为这几年你该有长进了,弄了半互帮互学还给个~囊

布拉清[bū la qǐng]妥善处理好,处理结束。如:等我把这点事~再说吧。/那点账他没~。自己的事还没~呢。否定式“布拉清”,你看你那点事,还布拉不清喽来。

板[bán]:扔。如:不吃别~。

惭[cán]专门:看人家~拣重活干!你咋~给我捣蛋?

碜[cèn]说话冲而难听:你~的啥?

撑死[cěng sí]最多:这牛~能卖五百块钱。

嗤不楞咚[chǐ bu 1èng dong]形容连续有声的动作:他一句话没说完,就~地跑了。吃紧当忙:[chǐ jǐn dǎng mǎng]关键时刻:把这些钱存起来,到~再用。

吃味儿[chǐ wèr]感到不是味:又没说你,你就~

出古[chǔ gǔ]古怪,奇怪:我明明把东西放在这儿,转眼就不见了,你说~不~?

锄二把[chū èrbá]指技术不精的人。

刺[cǐ]①冲:~点儿糖茶。②喷:别拿水乱~。

存樟问[cūn zhāng wēn]任何时候,不论什么时候。“存”是记音字。如~来,咱都有酒喝。又管“催樟问”。

凑乎局儿[còu hu jūr]①临时的办法:这是个~。②差不多:这么说还~。

踹[cuài]应付:那里的工作全指我一个人~。

刺囊[cī nāng]:土草等细尘类沾在身上令人不舒服的感觉。在这睡一夜,浑身~难受。

差虎[cá hú]:事情办糟了。看,叫你弄~了!

刺毛蹶腚[cǐ māo juě dīng]:形容人不整洁。

打个等儿[dá ge dèngr]停一会儿:天还早,让他~再去吧!

打平乎[da pīng hu]几个人凑钱在一一起会餐。

打破头签儿[dá pùo tōu qiǎnr]阻止:我一想做点儿啥事,你就~!

当不着[dàng bǔ zhuō]①或许:~我也能去。,②阻挡不了:~我去!

滴溜打挂[dǐ lou dáguà]①挂满:苹果结得~。②破烂,不整洁:看你穿得~的,就能出门了吗?

第天[dì tiān]第二天。

迭不的[dīe bu dī]来不及,顾不上:~去!

断[duàn]赶:半天没~上你,你走这么快!

吊猴[diào hòu]:躲躲闪闪。我让你跟我~,我揍你不管!

恶喽拐带[ě lou guǎi dài]味道、颜色、声音不正:听他那~的腔,还能唱戏?

二黄[èr huāng]半新不旧的:~车子,~表。

二旁人[er pang ren](除某人之外的)的别人,这件事情换~他弄不出来,错不是你。/你能是~吗,亲兄弟,来喝!

发呓生[fǎ yì seng]说梦话。

犯如[fǎn rū]值得、上算:咱不~做这种事。

咯[gē]争吵:这两个孩子整天~架。

格拔的[gē bā di]很好,比较好:这几天他干的~。今年的收成~

搁在人[gě zai ren]因人而异,如:他喝半斤没事,你喝半斤得发疯,不一样~。/这事~,他去办不成,你一去就管。

龟大儿[gǔi dar]在鏊子上炕的碗口大的面饼。

鬼叽[guí ji]①喜欢、高兴:他~的一一蹦三跳。阴险:这人有点儿~。

胳私[gé zī]:抓挠使人忍不住发笑。哈哈哈,你别~我。

咯牙[gé yā]:小孩子闹纠纷。这两个孩子天天~。

憨不拉式[hǎn bu 1ǎ shǐ]傻里傻气:这人~的,别理他!

憨老刁[hǎn lián diǎo]表面憨厚,实则刁滑的人。

喝饼[hě bǐng]锅巴,在锅里蒸熟的面饼。

喝闪[hě shan]①煸动,晃动。如,一动弹,腮帮子的肉就~。/她热得一身汗,喷搁那来(正在那里)扯着个褂襟子~着呢。②过分的张扬自己,如:你望望你~的,可是你了!你~个啥你~。

吓诈胡喽烹[xiǎ zà hū lou pěng]连诈带吓。

胡喽半片[hǔ lou bán piàn]不好,不全:耪得~。记得~的。

糊弄[hù neng]①马虎、蒙混:这一关叫他~过去了。②勉强应付:工具不全,也得~干好。

胡闹台[hū nào tāi]胡来:你这不是~吗?

护窝子[hù wǒ zi]袒护自己的人。

毁[hùi]打:(长对幼)又皮脸了,想挨~了吧?

合[hē]:刚开始。~黑:天刚黑。~秋:刚入秋。

活[huó]:棺材。这个~是榆木的。

霍[huǒ]:倾,泼。饭~了;~水。

胡娄半片[hū luō bán piàn]:乱七八糟,丢三拉四。看你,地扫得~!

花梨胡茄[hǎ lī hū qié]:杂乱。好好的纸叫你画得~的。

急睁火眼[jǐ zēng huō yǎn]横眉瞪眼:对谁都是~可不管。

家巴亲邻[jǐa ba qǐn līn] 不远的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谁能不用着谁。

加钢[jiǎ gǎng]添枝加叶:他俩原来就有意见,你不要再跟着~了。

家走[jiǎ zǒu]回家。

降[jiàng]跑:看谁~得快!

聚子[jù zi]漏斗。

砍空[kán kǒng]撒谎。

砍子[kán zi]故弄玄虚:这人说话好玩~。

磕磕巴巴[kě ke bǎ ba]①不熟,断断续续:书背的~的。②不够:麦种有点~的。

坷坑八洼[kě kěng bě wà]高低不平。

疴气脸[kē qi liǎn]露出为难的脸色:这孩子一说上学就~。

狂唠[kuáng lāo]①多言多语:这人没事瞎~。②说瞎话:你~!

阔阔的[kǔo kuo di]足够了:谁说不够?~的!

壳篓[ké lóu]:半大的猪。买个~,比买小猪合适。

刻模[kē mǔ]刻模:①估算:我~着,盖这几问屋要花四五万。②考虑:这事咋办,咱几个人先~~。

口[kóu]:厉害,脾气大。她儿媳妇真~,丈夫也怕她。

可某定星[ké mū dìng xīng]:勉强够数。

剋[kēi]这是本地方言中使用效率最高的动词。①具有打、吃、喝、做、下棋等意思的多文性动词,其多义性与“搞”相似。如:~就是了,问那弄熊。/这盘~完了,咱再~一盘可管?/以前咱~得不孬啊,同志们,这晚来要(也要)~好它。往后更要好升的~~出更大的成绩,呱唧呱唧![歇]屎克螂~蚂蚁,全仗你的黑大个。②使用伎俩害人。如:家乎老是在背后~人,你提防着他。/她年轻的时候,唏,叫人家~得很,就因为一句话的事。/不能黄子在台上安生,得写黑信~他。

吭哧赖歪[kěng chī lài wǎi]:费劲、吃力的样子。

拉下把子[Iǎ xià bá zi]当助手。

揽[1ān]①给庄稼追肥:~豆子,~麦。②把菜用油烹炒:~葱花,~豆芽。

老崩[láo beng]①成熟:这瓜还生,等~再摘。②老练:你看他做事多~。

离[1ī]玄虚:这话说的太~了。

浪[lang]臊,多指女性,如:你看那个女的有多~家乎。/恁叽,她真是个~娘们。东北民歌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的“浪”,是指活泼。

连利[Iiān li]动作敏捷:他干活多~!

离眼[Iī yán]花眼:他拣~了。

漓漓拉拉[1ī li lā la]断断续续:这是谁带的粮食,~撒半里路。

码[má]遗漏:~村,不~家。

马展[má zhán]马上,立刻:他,~就去!

漫[màn]从:你~那边走吧!

卖晾姜[mài liàng jiǎng]新鲜的生姜又湿又重,既压秤,味也不足,以不便存放,所以必须晾干,固而无人问价。在晾干的过程中,胖胖大大,鼓鼓油油,有似贵人形态的生姜,无奈地裸露着自己丰满圆润的身体,指一些(自以为似乎很有身份的或尊严的人,处于孤独,木然,即尴尬或被冷眼相待,无端猜测的境地。如:人来人往的都急匆匆地往家回,就我自己在路口等你,给个~的囔。/哎,你白搁那来~了好吧,进屋来坐坐。/那个人搁那来沾半天了,像个~的,不知道是个弄啥子的,给谝样的囔。/这黄子眼里没好人,联欢会上大家都说说笑笑的没人理他,他站那来给~的囔,你说不晾他晾谁。

每每[mei mei]以前,也说每先先,每天。

觅[mǐ]雇:~人拉土。

摸[mǒ]在:你~这儿等等,我一一会就来。

抹儿[mó r]能力,本领:我哪有你那个~!

妈妈[mǎ ma]:①乳房。她~上长个疮;~顶子(奶头)。②奶水。小小,快来吃~。

迷娄[mī 1ōu]:比划。~~,大小差不多。

迷娄麻[milou mā]:迷糊。别装~。

努[nǒng ]①坚持:这小袄还能~一冬。②累:他是硬~死的。

弄斯[nèng si]批评、斥责人:~人。

弄啥子的[neng shā zī di]①“的”念成“迪”(第一声),但有时也很重,重到“第”的程度。不完全是询问“干什么,”大多带有不满意的情绪,如:~,你白刬(chán)撩我!/他苦哧个脸不耐烦地说, ~!?去、去、去、一边去!②表示列举未尽,等等一些事情。如:他是个老资格,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维和部队~,都去过,还立几个功来。

粘牙[niān yā石]:难缠。你这人真~。

迫[pái]用脚跺:烦了我~死你!

跑食头[páo shi tou]野兔子。

赔施[pēi si]①赔不是:他~你还不管吗?②陪嫁:~闺女没大小。

喷[pén]正,恰好:我~想去找你。,

皮脸[pī lián]调皮,也说皮。

屁屁叽叽[pì pi jī ji]对人对事不认真,不严肃:看他整天~的,哪有点大人样。

偏亮[pián liang]周围障碍少:住庄头多~。

谝[pián]:炫耀。看她,穿个好褂子,到处乱~。

派拉[pài la]:不讲卫生。这个厨子做菜味还不孬,就是人~。

欺孽子[qǐ yě zi]指性情粗野,不通情达理的人,又称这种人为生坯子,孽子包等。

情[qīng]①只管:你~等着吃大鲤鱼吧!②继承:他死了也摊不着你~家业。

清每[qǐng meir]“每”记音字,也写作“清门儿”①明明,确实如:这事~是他说的,怎么又抵赖不承认了。/你忘了呗,~叫你拿走了,我看得清瓢的。②清楚,如:那天就是把他从宾馆二楼下来,我看得~的,不会错的,就是的。

清饭儿[qǐng fànr]上午。

情径[qīng jìng]本来:你~胃口不好,还吃这么硬的东西能管吗?

轻抹[qīng mǎ]轻易,不经常:没啥事我不~到他家去。

鹊卟着[que bo zhe]①使弯。在有障碍的物的地方避着或躺着的状态,给人一种不得经营思想的感觉。如:你这在沙发上~有得劲吗,上屋来床上睡去,快去。②受委屈,不被重用。如:你还在那个单位~干啥,有啥前途唉?

清起来[qǐng qí lai]:清早。大~别喝凉水!

浅子[qián zi]:碟子。来人了,弄两~菜。.

嚷[ráng]训斥:谁该你~的?

饶[rāo]额外加添:买的没有~的多。赔偿:~人家十块钱。

搡[sàng]力气大:看他多~!

司毁[sǐ huī]修理:你帮我—一下车子。

丝丝粘粘[sǐ· si niàn ·nian]犹豫:他做啥事都是~的。

丝囊[sǐ nāng]也称丝气:馊。饭~了。

松话[sǒng huà]幽默的话。这人好说~。

搜[sǒu]吝啬。真~,大白天借不来你的干灯。

生坯子[sēng pǐ zi]:指人性情粗野。这孩子是个~。

耍骨[s huá gū]:灵活,利索。你穿的真~。

突突叫[tǔtu jàoi]形容很快。这点活儿,他~就干好了。

透松[tóu sēng]舒服。别惹人家不~。

洼[wà]:①学外地人说话:~洋腔。②准备:他~着明年去北京。③料想:真没~着今年收成这么好。

歪门子[wái mēn zi]换个地方干:不好咱就~。

瘟头耷脑[wěn tōu dǎ náo]无精打采。

瞎巴[xiǎ ba]①不干正事,坏:~孩子。②失去某种功能:~炮:豆种~了。③女孩子作风不正:这孩子~了。

稀喽解歪[xǐ Iou xiè wǎi]行动松懈,不认真:看你那~的样子,能干好啥事。

小黄黄[xiáo huāng huang]①儿童玩具。调皮的小孩:这个~想挨揍。

血[xǐe]极其:~坏蛋。~苦。

行壮[xīng zhuàng]指老年人身体健壮

行来往[xīng lāi uāng]别人家办喜事或丧事,亲戚或朋友去送礼。

吸娄呼刺[xǐ luō hū cǐ]:动作迅速、麻利。

验来[yàn lāi]果然如此,正是这样。

洋眼[yáng yán]傲慢:这孩子~,欠揍

妖孽[yǎo yiě]多指小孩调皮捣蛋:你看这孩于多~。

一崩子[yǐ běng zi]①一段时间:这~他都没来过。②一段路程:咱俩跑~就到地方了

一色虎[yǐ sěi hú]全部:这几年俺家常年都是~吃白面。

样样[yàng]:试试。这衣裳不大,你穿穿~。

呓娄巴睁[yì luō bā zēng]没睡醒的样子。

杂不拉子[zā bǔ lǎ zi]次劣货,杂乱的:买一堆~。晌午吃的~菜。

恣儿[zìr]痛快:看他几个人玩得多~。

纂空[zuán kǒng]编瞎话。

撙[zún]俭省节约:你在家来~的要死,他在外边大吃大喝。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523012664 传真:15523012664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4099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